●漫谈二战时期日军的支队,所辖人数有多有少,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
我们知道,二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中,有好多队。比如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相当于中国军队的团、营、连、排,这些队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常看抗战题材影视剧的不会陌生,但是如果你熟悉抗战和二战的历史,你会经常看到日军中还有支队这么个编制,而且支队的人数很不固定,有多有少,比较著名的支队有波田支队、濑谷支队、坂本支队、一木支队、冈崎支队等。
其实啊,日军中的支队编制就是一种临时性编制,支队长往往就是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甚至参谋兼任的,完成某次任务后,这个支队很可能就取消了。
比如说武汉会战日军的急先锋波田支队。波田支队以日军台湾军组成,当然不是台湾籍,支队长波田重一,支队人数1万多人,在武汉会战中,该支队沿长江南岸进攻,先后击溃中国军队几十个师,成为第一支攻入武汉的日军,因其战功赫赫,波田重一也在武汉会战后晋升为中将军衔,调任 第19师团师团长。
再比如说台儿庄会战,中国军队面临的日军虽然是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但是这两个师团并没有派出全部兵力,而是分别组成了一个支队,那就是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和第五师团的坂本支队。
我们先看看濑谷支队
濑谷支队以步兵第33旅团为基干编成的。
具体序列如下: 第三十三旅团司令部(旅团长:濑谷启少将) 步兵第十联队(欠一个半大队,联队长:赤柴八重藏大佐) 步兵第六十三联队(联队长:福荣真平大佐) 独立机枪第十大队 独立轻战车第10、12中队 野炮兵第十联队(欠一个大队及两个中队) 临时野炮兵中队 临时山炮兵中队 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欠一个大队及联队级一半) 中国驻屯炮兵联队第三大队(辖两个150mm榴弹炮中队) 工兵第十联队第一中队 第十师团通讯队(一部) 卫生队 第一野战医院 兵站汽车第十五中队
此外,还配属野战重炮兵第一旅团长以下的指挥机关一部分人员,及师团参谋逆濑川幸男大尉。
从上述编制可以看,濑谷支队所辖步兵仅4个半大队,但配备了非常夸张的炮兵部队(超过了师团级的规模),显然是为攻坚所准备的。
后期,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 加派第39联队第1大队(原驻济宁,属第10师团第8旅团,兵力约3个中队,欠一个机枪小队)给濑谷支队。
在日方资料中,台儿庄战役中的濑谷支队还出现了中国驻屯临时战车中队(有中战车5辆,轻战车7辆)的番号,不知是何时配属的,待考证。
和濑谷支队差不多,第五师团的坂本支队所辖兵力也是几个大队而已坂本支队:支队长板本顺少将。下辖:步兵第11联队(欠1个大队)、步兵第21联队(欠一部分)。步兵第42联队1个大队、第5野炮兵联队2个大队、1个山炮兵中队。
总之,台儿庄会战日军的参战兵力并不多,直接攻击台儿庄的濑谷支队也就几千人,被张自忠、庞炳勋阻击的坂本支队也是几千人。但是国军付出惨重伤亡才击败了这两个支队。
再来聊聊一木支队。
谈一木支队,必谈一木清直
一木清直,当年在卢沟桥挑起了七七事变,时任大队长。瓜岛之战时,一木清直已经是联队长,大佐军衔,他受命组成了一木支队,带领两三千人进攻瓜岛美军,结果被美军全歼,一木清直也剖腹自杀。
再说说百团大战中日军的冈崎支队。该支队习惯上被我们称之为冈崎大队,但实际上就是半个大队的兵力,四五百人,但就是这四五百鬼子兵,在冈崎谦受中佐的指挥下,烧了八路黄崖洞兵工厂,当彭德怀指挥十几个团来围歼他们时,该支队又死守关家垴,八路军冲锋上百次均败下阵来,这恐怕也是八路军抗战时期最大的败仗吧。当然了,战斗中,冈崎谦受被炸死了,残余的两百日军在援兵接应下,幸免全灭。
在这里,我们不去管八路战术的教训,也不去讨论日军的顽强,仅仅列举一下这个冈崎支队的编成:37师团一个中队(具体中队番号不详);独立第九旅团一个中队(具体中队番号不详);独立步兵第十二大队一个中队(具体中队番号不详);独混9旅团一个山炮中队(欠1小队);工兵一分队(番号不详);旅团本部一分队(隶属独立混成第4旅団,番号不详);战斗医护班;辎重兵一小队(番号不详);
共计冈崎支队参战兵力在510人左右;该部配有的欠一个小队的山炮中队,按照日军编制,此战有3门山炮加入作战(战斗中发射山炮炮弹246发)。
上述部队组成来自(独立混成第4旅団第2期晋中作戦戦闘详报 昭和15年10月19日~15年11月14日」)。
●二战中日军的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
日本的师团相当于我们的师一级部队,以下依次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规模如下:
日军各师团人数
常设四单位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团司令部:人员75, 马20, 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联队: 人员3747,马526, 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大队: 人员1091,马118
步兵中队: 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炮兵大队: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队: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联队: 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中队: 人员144,马134
工兵联队: 人员672,马99
工兵中队: 人员286,马19
师团通信队:人员255,马47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辎重兵中队:人员562,马376
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 人员240
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cchere.com 西西河 中关村88楼]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 人员391,马239
旅团司令部: 人员80,马25
步兵联队: 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大队: 人员1150,马180
步兵中队: 人员194
骑兵联队: 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联队: 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兵大队: 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兵中队: 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联队: 人员719,马150
工兵中队: 人员约300
辎重兵联队: 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兵中队: 人员684,马598
师团通信队: 人员289,马84
师团卫生队: 人员1328,马163
兵器勤务队: 人员121
野战医院: 人员300左右
总计:每师团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临时编成三单位制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师团还有师团搜索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兵器勤务队,病马厂一个,野战医院2个
师团司令部: 人员91,马22,马车8
步兵团司令部:人员7,马3
步兵联队: 人员2909,马179
师团搜索队: 人员319,马185
野炮兵联队: 人员1745,马1259
工兵联队: 人员402,马15,车2
师团通信队: 人员178,马30
辎重兵联队: 人员370,马113,马车50
师团卫生队: 人员376,马47
野战医院: 人员239,马87
病马厂: 人员48,马11
兵器勤务队: 人员132
总计全师团约12800人,步兵团约8700人。
独立混成旅团人员装备情况:
旅团司令部:人员27,马6
独立步兵大队:人员782,马40
炮兵队: 人员596,马366
工兵队: 人员176,马6
通信队: 人员175,马27
总计全旅团为4900人。
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
联队长相当于 团长
大佐为 大校 少佐为少校
(一)
日本陆军师承德国第二帝国,与北洋陆军的建制是一样的。
第二帝国的陆军以师作为战略单位,每师1.8万人,其中步兵1.2万人,其他兵种约6千人。而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陆军,为了节省军费,把其他兵种的兵额也放在步兵人数的编制之内,所以一个满师才1.2万,小于西方一个师的编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21-100之间的师团是抗战之后陆续增加的,有的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有的是新兵,属乙或丙或丁种,没有一定的规律。
(二)、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以上就是抗战时期日军编制的全部情况了。
(三)、
从日文资料中摘录的日军师团的一些基本情况,由于1944年和1945年(昭和19、20年)日军大肆扩充番号,实在太多(最大的号到355,不过161后就开始大量跳号),所以暂且先摘这些)
师团种类基本上是按该师团最后的情况算的
除了步兵师团,还有4个战车师团,4个高射师团,13个航空师团
步兵师团除了挽马、驮马、机械化师团外,昭和17年以后还编了一些警备师团,昭和19年以后又编了几个岛屿防御、沿岸配备师团,以及所谓的挽驮混成师团,昭和20年的时候还编了一批叫做起动打击师团
另外,日军每个师团还有自己的代号
比如第1师团是玉,第2师团是勇,第3师团是幸
那时侵华日军的编制最高的级别似乎应该是 军
辖几个师团(3、4个)如:11军。不过,日军的“军”的最高首长不叫“军长”而叫“司令官”,我记得11军司令官似乎是阿南唯亟中将
。日军的这种“军”似乎大体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兵团”,而师团相当于“军”,旅团相当于“师”,联队相当于“团”,大队相当于“营”,中队和小队分别相当于“连”、“排”
军衔依次为:军司令官-大将或中将(大将很少);师团长-中将或少将(少将比较少);旅团长-少将;联队长-大佐(相对于我国的“校”级军衔,日军相对应的是“佐”
日军一个大队有1000人左右
一般 大队长是中佐或大佐
旅团长是少将
中队长是中尉或大尉
跟其他国家的军衔级别基本一致(本来就是仿德国)
日本在我国境内的部队分关东军 和支那派遣军两大集团
还有少量南方军部队占领了云南西部地区
●二战日军一个联队编制战斗力
说到编制,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军衔。相比较同时期的军衔就可以大致对比出当时不同国家的军队编制。
二战时期,中国国军的军官军衔主要分为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这几等。
而日本呢,则是准尉(特务曹长)、少尉、中尉、大尉(上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将、中将、大将(上将)这几等。
相比较之下,日本总是这么喜欢特殊,在校官级别上,就与别人不同,改成了佐官。但是换汤不换药,日本的佐官就可以近似的看成校官,而联队长的军衔级别就是在佐官。
《亮剑》这部剧一开始便是李云龙团和坂田联队的一场激战。在剧中,联队长的衣领上是两杠三星,也就是意味着,这个坂田联队的联队长是大佐级别的,换而言之,也就是上校。
反观咱李团长是啥军衔呢?看不出来,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军衔佩戴在衣服上,但我们可以比较剧中的另一号人物——楚云飞。
楚云飞可是正规的国军啊!从剧中他的衣服来看,是两杠三个三角,也是属于上校级别。
因此从军衔上看,日军在二战期间,日军的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国军中的一个团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级单位。
日军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这个体系是常设的一个体系。
一个甲级的师团编制为28000人,有着接近3万人的规模,乙级师团则是16000人。而从历史记录的奉军改革中可以了解到,奉军的一个师也仅有一万到一万一千人左右。
因此可以说日军的编制在规模上显得与众不同。虽然在军衔上,联队和团似乎是一个概念。
但是日本总是喜欢搞特殊,在编制人数上来说,日军的一个联队拥有3800人的规模,而当时奉军的一个旅仅有5000到7000人。因此,日军的一个联队甚至可以和中国军队的一个旅叫板。
在日军常设的这些战术单位中,最小的就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班。大约13人,其中包含了一名分队长,4名机枪手和8名步兵。
日军的一个小队由三个分队组成,并配备有一个小队部和掷弹筒分队,共约62人。而中国的排一般只有三十人左右,稍稍小于二战期间的日军一个小队。
日军的一个中队由三个小队组成,并配备有司号员,通讯员等军士,一个中队大约181人。而中国军队的连级单位,大约也就100人左右,日军的中队已经比同等级的中国军队人数已经多出了一点五倍之多。
而日军的大队和中国的营比较呢?那差距不是一点了。同时期从《亮剑》的山崎大队一战中可以获知,当时的一个建制营是360人,而日军的大队呢?
日军的大队有三至四个步兵中队,大队部,还配备有炮兵中队,机枪中队等等。一般一个建制大队可以达到1100人,当时的李云龙团也不过一千多人。
由此可见,当时日军的一个营级单位已经可以和当时的中国军队的团级单位媲美。
接下来就是联队,一般日军将联队视为团级单位。一个联队由三个步兵大队,联队部,运输队,通讯中队,以及各个直属的中队组成,编制可达3800人。
再相比较同时期的中国军队的一个旅。从《亮剑》中可以获知,386旅的正式的编制团只有三个,按照当时约一千五百人的团来算,再配备上一些直属部队,一个旅大约也就是5000人左右。
再相较于当时的中日两军军备和军人体质,一个3800人的日军团级单位完全可以与一个5000人的中国旅级单位相抗衡。
联队作为单一兵种的最大单位,接下来的旅团、师团则是由各个兵种的联队混合组成的单位。一般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以及其他兵种的联队若干。而师团则是下辖两个旅团以及一些师团属的联队。
能上升到旅团长的军官也步入了将官的殿堂,也就是一名高级军官。剧中观摩团一战中,阵亡的旅团长便是少将军衔。
至于军,方面军等单位,这些单位不是日军常设的编制单位,而是根据战争需要临时安排的单位。因此,下辖的单位也不一定。
自二战以来,日军和中国军队在多地进行了大型的会战。一两个甲级师团已经无力左右战局了,此时就出现了军级单位。因此,可以说军的产生就是由于战争需要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军级单位下属约三个师团,兵力可达10万人。而方面军,则是再建立在军级单位之上的战斗单位。
例如,臭名昭著的华北方面军,这个华北方面军就下辖了当时日军的第一军和第二军以及部分的直属师团,兵力达到了20万人,控制的地区也达到了80万平方公里。
方面军的出现仅仅是为了应对战争时的一些特殊需求,而临时组建起来的,并不属于常设的战斗单位。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军、方面军这些单位也会被解散。
这样一看,确实,一个联队长顶着团长的头衔,管着两个多团的人。再根据当时的实力对比,确实一个联队可以与中国当时的一个旅叫板。
怪不得一开始李云龙击毙坂田联队长的之后嘚瑟了好一阵。剧中的一开始,李云龙说坂田联队是当时386旅的敌人。为啥不是新一团的敌人呢?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一千多人的团在人数上只能与联队属下的一个大队人数相仿,怎么可能能成为一个三千多号人的联队的对手呢?
●二战日军一个大队有多少士兵?
日军的编制和其他国家的不一样,不像大部分国家的“师-旅-团-营-连-
排-班”,而是以“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来编排的。日军的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联队有将近3800人。大佐在我们看来是日军里面很大的官,会携带佩刀,走到哪里都有警卫护送,大佐,是日军步兵联队长特设的军衔。日军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在当时二战,一个步兵联队可以抵挡上几个师。这不仅仅是人数上的差距,更是武器装备上。从上可窥知日军联队下辖大队,大队下辖中队,中队下辖小队,小队下辖分队。大佐联队长以上的军官就是少将旅团长。因此,联队是日军最主要的作战编制,天皇亲自给联队授旗。大佐,可以理解为上校。也就是团长级别。一般是旅里的参谋主官或者联队长级别。
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由营拆解支援到连)。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师团下辖2旅团、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日军常设师团编制是不足2万8千八。步兵联队4千8百人。联队长一般为少将。步兵大队1092人,大队长多为大佐。师团不辖旅团。旅团也是最高常设编制。若战役需要可临时进入师团战斗序列。
日本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分队,每个分队13人,武器方面是一个机枪,八个步枪,一个小队辖三个分队,一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个大队辖3-4个中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运输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炮兵小队。从装备上来说,一个日本步兵大队的基本配置是686支步枪,24挺轻机枪,8挺重机枪,2门70毫米步兵炮和25具50毫米掷弹筒。这个配置火力和欧美国家没法比,估计日本一个步兵大队要是遇到德军一个步兵营一定会被吊打。
💡 关键要点
●漫谈二战时期日军的支队,所辖人数有多有少,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 我们知道,二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中,有好多队。比如联队、大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