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
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内在核心是用户体验和口碑。
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互联网思维的认识:
1.雷军七字诀
专注、极致、口碑、快是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
2.免费
3.少即是多
4.微创新和快速迭代
5.大数据
乔布斯的苹果之所以从来不做消费者调查,是因为不相信消费者给出的大数据,他喜欢引用老亨利.福特的话:如果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会告诉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样得出的大数据有什么意义呢,能带来汽车的诞生吗?
6.粉丝经济
7.参与感
社群:
未来的人们将是“长”在网上的,“长”的方式就是社群。理解了互联网是人的互联网,理解了人是社群的人,理解了社群人的思维和行为特点,理解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就理解了互联网,也就能够理解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
用户、产品、口碑
2种思维:
产品思维--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口碑思维--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不主动给员工涨工资的老板,就别想什么互联网思维和伟大的产品;
你的产品如果不能在细微感受方面符合预期,很快就会被抛弃,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就必须从用户使用情景的角度去设计和开发。靠想象能找到一些情景,但是要准确和精确,要超越用户之上,就必须你自己也是资深用户,产品是从社群中产生出来的。
在开发产品的时候,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看能为哪个层次的人代言。
有时只需要一点点额外的成本,给用户的喜悦感确实超出预期的。
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有接触的地方就有用户体验;
使用情景是寻找用户体验的路标;
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行动分解;
体验在使用之后还在继续;
做手机,从功能性角度看,当然是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看信息、听音乐、拍照片等。从使用情境角度看,则包括手机响应速度快不快,、造型好不好看、拿在手里的分量、摸上去的质感、接听电话时间久了之后手机发热的程度、眼睛长时间看屏幕后的舒适度等。
做餐厅,从功能性角度看,就是吃饭,味道好不好,能不能吃饱,可不可以更便宜。从使用情景角度看,则包括用餐的环境、装修的格调、要不要背景音乐、什么音乐、座位之间的距离等。更细化的比如上菜的速度、上菜的顺序、餐具的感觉等。
产品满足的优先顺序:
先满足高层次的,然后满足低层次的。高低层次的区分,依据用户的价值观而定,还根据用户的次数而定。
功能设计找专家,使用体验问傻瓜。
产品人格化
目前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产品,最常见的传播元素有2个:
一个是产品本身,一个是创始人。不管是苹果和乔布斯,特斯拉和马斯克,小米和雷军,逻辑思维和罗振宇,雕爷牛腩和雕爷,泡否科技与马佳佳,无不如此。
雕爷说做榴莲不要做香蕉。
乔布斯说去找你热爱的事情,如果没有找到,一直去找,直到找到为止。
口碑的真谛不是人家说你好,说你便宜,而是有超越用户的期望值。
提升产品的口碑,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产品的真实情况,而是降低用户的期望值。
管理用户的期望值有4种办法:
1.做好保密工作,引发神秘感
2.自黑
3.避免过度宣传
4.提供的尖叫不要太频繁
客服部作为与用户接直接接触的部门,成为塑造用户口碑的最前线。
引爆用户情绪:
1.抓住社会情绪设计活动
2.找到关键人进行转发传播
一个信息要具有粘性能后粘住用户,让用户记住,最好符合6个原则:
1.简约
2.具体
3.意外
4.情感
5.故事
6.可信
抓住社会情绪是选择话题和活动的标准,关键人物是传播的放大器,6条原则是对信息本身的规定性。
老年人群不愿意被边缘化,因此他们最需要的是被关注,被重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电商平台的价值,将越来越低。淘宝小卖家,如果不能在销售的产品上附加自己的创意,只是做一个搬运工,最好趁早别做了。
快递业务还会加大。
专家化生存
极客生存
社群化生存,垂直类社区有未来。
客服的未来到来
体验店将大面积出现
乔布斯给产品经理的五大启示:
1.产品是种价值观
2.正念,发心要对
3.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4.为自己制造产品
5.“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饥以求知,痴以求真!
张小龙,设施产品的时候关注人的“贪”“ 嗔”“ 痴”
做产品的时候要研究人性
💡 关键要点
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 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内在核心是用户体验和口